空心菜料理攻略:5 個不變黑技巧+12 道必學食譜
文章目錄
空心菜品種與口感差異
空心菜的正式名稱為「蕹菜」,因為莖部是中空,才被俗稱為空心菜。它的適應力強、耐熱、栽種快,因此通常是颱風後最先回價的葉菜。
盛產期在夏季4月到9月,一年四季在超市、傳統市場幾乎都可買到,是台灣餐桌上最常見的家常蔬菜之一。空心菜主要產地在雲林縣和桃園市,市面上常見的品種有:
- 竹葉種:最常見的品種,葉片小而細長,大多種植於旱地,莖部口感較細嫩。
- 大葉種:葉片短且寬闊,為長卵圓形或心形,大多種植於水田,莖部口感較清脆。宜蘭縣礁溪鄉的特色品種 — 溫泉空心菜,就是屬於水耕的白梗大葉種。種在溫泉水裡的空心菜,不怕寒冬,因此在冬天也能供應,雖然價格較高,但其較粗的莖部,讓口感特別爽脆,是許多老饕的首選!
空心菜的營養價值與功效
- 維生素 A、C:有助抗氧化,保護眼睛、預防乾眼症與提升免疫力。
- 鉀:空心菜是鉀含量最高的蔬菜,能幫助調節血壓、預防水腫。但腎臟功能不佳的人要特別注意,避免攝取過量的鉀元素。
- 鐵:空心菜的鐵含量不輸菠菜,女性可以多食用。
- 鈣:空心菜屬於高鈣深色蔬菜,能預防骨質疏鬆,對成長中的孩子、長者更為很重要。
- 膳食纖維:空心菜的膳食纖維是高麗菜的2倍以上,能促進腸胃蠕動,改善便秘。
每 100 克含量 | 土耕空心菜 | 水耕空心菜 |
---|---|---|
熱量 (kcal) | 13 | 14 |
膳食纖維 (g) | 1.8 | 1.8 |
鉀 (mg) | 181 | 641 |
鈣 (mg) | 50 | 42 |
鐵(mg) | 1.6 | 0.9 |
維生素A (I.U.) | 1182 | 1411 |
β-胡蘿蔔素 (ug) | 709 | 847 |
空心菜的食用禁忌
- 體質偏寒、腸胃虛弱、容易腹瀉的人:中醫認為空心菜偏涼性,適合在夏天食用解熱,因此體質偏寒的人建議酌量攝取。
- 低血壓、低血糖者:大量食用可能讓頭暈更明顯。
- 腎臟病患者:因鉀含量高,需控制食用量。
- 草酸含量高:建議先汆燙再炒,降低影響鈣吸收的問題。
空心菜料理常見問題
炒空心菜為什麼會變黑?
空心菜富含鐵質和多酚,與空氣或高溫接觸容易氧化變色。
炒空心菜怎麼做才不會變黑?
要避免空心菜變黑,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式著手:
- 選擇水耕品種:例如宜蘭礁溪鄉、南投民間鄉種植的水耕空心菜,和土耕的相比,比較不容易黑。
- 鍋具:避免使用鐵鍋,建議用不沾鍋或不鏽鋼鍋。
- 烹調時間:大火快炒,縮短烹飪時間。
- 烹調順序:葉梗先炒,再放葉子。
- 小技巧:炒菜時加入較多的油(油量不足,容易變色),或加入少許米酒、檸檬汁或醋,可延緩氧化變黑。
吃空心菜會抽筋?
其實和缺鈣、運動習慣、肌肉疲勞比較有關,不會因為吃空心菜導致抽筋。
空心菜會引發痛風?
普林含量不高,真正要忌口的是海鮮、內臟類,不是空心菜。
冬天不能吃空心菜?
有一句台灣俗語「秋茄白露蕹,恰毒過飯匙銃」,意思是秋季的茄子和白露後的蕹菜 (空心菜),毒性比眼鏡蛇還高,不建議食用。主要的原因在中醫觀點中,空心菜屬性偏涼不適合冬天吃。但由於地球暖化及飲食習慣的改變,我們在烹飪中也常會加入蔥、薑、蒜等辛香料,在現今社會已不適用,只需要注意個人體質和烹調方式即可。
12 篇精選空心菜料理
沙茶空心菜
最經典的台式炒法,利用沙茶醬的鹹香與微辣提味。豪華一點就像熱炒店一樣,加入牛肉、豬肉或羊肉一起炒,可以當一道超下飯的配菜,也能是簡單吃一餐的燴飯,或是下酒的家常料理。
腐乳空心菜
把腐乳(豆腐乳)拌入空心菜,帶出濃郁的豆香與鹹甜味,讓青菜更有層次,是長輩最常懷念的古早味吃法。
蝦醬空心菜
台灣的泰式餐館幾乎都有這道菜。炒的時候加上一匙蝦醬,馬上散發南洋風的海味與獨特香氣。
皮蛋空心菜
將皮蛋切塊拌炒空心菜,炒起來滑嫩鹹香,口感特別,深受愛吃皮蛋者喜愛。
金沙空心菜
將鹹蛋炒香後與空心菜拌炒,鹹香濃郁又帶顆粒感,和空心菜結合意外合拍,是近年很受歡迎的吃法。
空心菜梗蒼蠅頭
把切碎的空心菜梗取代韭菜,與豬絞肉、豆豉、辣椒一起快炒,做成改良版的蒼蠅頭。口感清脆,風味鹹香下飯,讓常被丟掉的菜梗大翻身。
小魚乾空心菜湯
將小魚乾與空心菜一起煮成清湯,鮮甜又營養。小魚乾富含鈣質,搭配含鐵的空心菜,堪稱「高鈣補鐵」的完美組合,特別適合全家人飲用。
空心菜煎蛋
把切段的空心菜(尤其是菜梗)加入蛋液煎成厚蛋,外酥內嫩,兼具蛋香與青菜的清脆感,是快速又營養的家常料理。
燙空心菜、涼拌空心菜
最簡單也最能吃出空心菜原味的做法。川燙後可依個人喜好淋上芝麻醬、蒜蓉醬、蠔油或日式和風醬,清爽可口,夏天特別受歡迎。
看完這篇文章,相信你也認同空心菜不只是「便宜青菜」,還有豐富營養、多變的料理方式。下次不妨嘗試跳脫蒜炒空心菜的既定吃法,試試其他做法,也許會發現不一樣的驚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