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個世紀以來,羊肉一直是許多文化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它有獨特的風味和豐富的營養,然而羊肉在台灣的普遍性不高。你是否曾經因為聽說過羊肉的毒素高而選擇放棄?或是擔心它會引起燥熱、皮膚過敏?曾經嘗試過羊肉的你,是否害怕那股「羊騷味」?在這篇文章中,我們將深入探討關於羊肉的 6 大迷思,揭開關於羊肉的各種問題,並分享羊肉能以哪些方式享用。快來一起探索羊肉的魅力吧!
文章目錄
關於羊肉的常見誤解與問題
1. 羊肉是什麼羊?羔羊肉是什麼?
在台灣能買的羊肉有綿羊與山羊,國產羊肉為山羊肉,而進口羊肉則以綿羊肉為主。羊肉中又能分為成羊肉(mutton)、小羔羊肉(lamb)2種,成羊是指出生1年以上的羊,小羔羊則是出生未滿1年的羊。一般來說。母羊肉比公羊肉所含脂質多,成羊肉的味道較重(尤其是未閹割的公羊常有大家常說的「羊羶味」),口感有嚼勁,而小羔羊肉脂肪量較少,水分多,肉質軟嫩。
2. 國產羊肉與進口羊肉的差別
目前台灣以進口羊肉佔90%以上,八成以上為綿羊,進口羊肉口感軟爛而且羊味十足。國產羊肉產量稀少,價格較高,主要以山羊肉為主,肉質紮實有嚼勁,且因飼養過程有閹公羊,較無腥羶味。
3. 羊肉燥熱,只適合冬天進補?
很多人認為羊肉性溫燥,只適合在冬天進補,每到寒流來襲,羊肉爐總是大家的暖身首選。事實上,在中醫的觀點裡,羊肉是有益氣血的「溫補」食材,可以去濕氣、避寒冷、暖心胃,但並不表示只能在冬天食用。在中國江蘇徐州市、上海市等地更有「伏羊節」的活動,也就是在每年夏季的「三伏天」,持續一個月的時間聚會吃羊肉、喝羊肉湯,可以「以熱治熱、發汗排毒」,在夏天進補,調理虛寒體質,冬天就不怕冷啦!
不過在夏天吃羊肉,需要注意料理方式與搭配涼性蔬菜,避免補過頭而上火,也不用像冬天一樣加太多中藥,以清燙、清燉、炒的方式適量攝取便不會造成身體不適。
4. 羊肉很毒?吃羊肉會引起過敏、皮膚疾病?哪些人不能吃?
過敏、皮膚疾病的主要的原因是人體內免疫系統失調,使身體出現發炎反應,並不是羊肉「引起」的,但是因為羊肉有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,會讓已經有的症狀更加明顯。再加上大家常將羊肉與麻油、米酒、中藥等也有活血作用的食材和羊肉一起做成藥膳湯品、羊肉爐,更容易讓原先的發炎反應更劇烈,導致症狀惡化!
除此之外,體質燥熱容易牙痛、咽喉發炎的人,有高血壓、腎臟病、痛風的患者,或正處於發炎狀態的病患,也應該諮詢專業醫師建議謹慎食用。
5. 吃羊肉補身體,羊肉的營養價值有哪些?
羊肉富含蛋白質、脂肪、維生素B6、B12、菸鹼素及鐵、鋅等多種營養。
根據衛福部食品資料庫,以台灣國產的山羊肉為例,和大部分同等份量的豬、牛肉相比,熱量、脂肪與飽和脂肪都是較低的,羊肉中的脂肪主要是單元不飽和脂肪酸,這對於心血管健康有益。
羊肉中的蛋白質含有所有必需氨基酸,並且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較高。
最重要的是相較於雞肉和豬肉,羊肉中的鐵質含量較高,與牛肉不相上下,這對於預防鐵缺乏性貧血非常有幫助。
6. 羊肉為什麼有羊騷味?如何挑選才能避免?
羊肉之所以有時會有羊騷味,主要是由於羊肉中的「脂肪酸」所致。在烹飪過程中,脂肪酸會釋放出來,導致羊肉散發出濃郁的羊騷味。但是羊騷味也和羊肉品種、飼養方式、保存方式、羊肉部位有關。一般來說,綿羊的油脂含量高於山羊,所含的脂肪酸量也會比較高,吃起來就會比較有羊騷味。公羊體內的特殊脂肪酸含量高於母羊,但閹割後就可以顯著減少特殊脂肪酸的含量。再來,羊的飲食也會影響羊肉的氣味,在飼養過程中食用了特定的植物,這些植物中含有特殊的化學成分,可能會影響羊肉的味道。如果不喜歡這股羶味,可以挑選含油較低的部位,或是請肉販直接剔除脂肪的部分。
精選羊肉料理與最佳搭配食材
炒羊肉
最常見的羊肉炒法是沙茶炒羊肉、蔥爆羊肉,除此之外也能和各式清甜蔬菜(高麗菜、空心菜、菠菜等)搭配,簡單快炒就能上桌。還有以炒羊肉搭配飯、麵等做成羊肉燴飯、羊肉炒麵,一鍋到底一盤就是一餐,非常方便!
燉羊肉
西式料理中,很常將羊肉較有嚼勁的部位以燉煮的方式呈現,使用不同的醬汁,變化出各種味道香濃的羊肉料理。在中式料理則有清燉羊肉、藥燉羊肉和大家最為熟知的羊肉爐。
孜然羊肉
羊肉濃郁的味道和大漠香料「孜然」非常搭配,用炒、烤、煎、燉煮的料理方式各有風味。
烤羊肉
身為一個「肉控」你絕對不能錯過烤羊肉這種豪邁的吃法,無論是羊排、羊肩、羊腿、羊肉串,用燒烤的方式呈現最能吃出羊肉原始的風味。家中沒有烤箱也能以平底鍋、氣炸鍋達到類似的效果。在節慶時端出一道烤羊肉,絕對會讓餐桌瞬間高級起來!
看完這篇文章,你是否對羊肉有更深的認識,準備好嘗試羊肉料理了嗎?快到 Cookpad 上的 500 多篇羊肉料理中選一篇跟著做看看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