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天到了,從冰箱拿出切好的筍子,直接吃,或是搭點喜歡的醬料,一口咬下冰、脆、甜,覺得整個人從內而外清涼了起來。每年的4 - 10月是竹筍的產季,逛市場的時候總會看到各式各樣的筍子,成堆地散落在攤位上,讓人忍不住上前選購,但買回家之後,有時香甜好吃,有時卻是又苦又澀。如果你也想避開地雷竹筍、學習美味的竹筍料理,別錯過這篇懶人包!
文章目錄
台灣常見三筍:綠竹筍、麻竹筍、烏殼綠竹筍
台灣常見的竹筍有綠竹筍、麻竹筍、烏殼綠竹筍三種,在外表、口感,以及建議的烹調方式上都略有差異,以下是我們的介紹:
綠竹筍
有「初夏綠寶石」之稱的綠竹筍,產季主要集中在 5-10 月,它的外形像牛角,通常會略歪向一邊。好吃的綠竹筍口感十分鮮甜,適合用於煮粥、煮湯,或是簡單的清蒸,無需過多調味,就能嚐到它天然的美味。
烏殼綠竹筍
烏殼綠竹筍的產季是 2-9 月,有些人會把它跟綠竹筍搞混,但其實在外型上有一些明顯的差異,烏殼綠竹筍的體型較綠竹筍來的大,長度平均在 20-25 公分,顏色比綠竹筍更深,帶有黑、褐色絨毛,吃起來纖維感明顯,涼拌、煮湯都很適合。
麻竹筍
麻竹筍的產季是每年 4-10 月,它的生長速度快,從平地到高海拔都有分布,外型是三種筍類中最大的,呈現圓錐狀,有點像是交通錐,長度從 30-50 公分都有,又因尺寸不同分為加工筍、菜筍,前者較長、纖維較多,因此多被用於加工作為筍乾、醬筍等,後者纖維較細,適合直接食用,常見的竹筍炒肉絲,通常是用麻竹筍。
如何挑選竹筍?
- 外觀:竹筍的體型以肥短較佳,長度越長通常代表較成熟,纖維也會較多。綠竹筍、烏殼綠竹筍都是呈牛角型、筍身微彎的品質較好;麻竹筍則要挑圓錐、直立狀的。
- 顏色:首先可以避開尖端帶有青色的竹筍,因為通常會偏苦,再來可以把竹筍翻過來看看底部的顏色,如果偏白通常是比較新鮮,偏黃可能是放了比較久
- 觸感:底部寬大則代表筍肉較肥厚,底部摸起來柔滑,則表示筍子本身肉質細緻,尚未老化。
如何處理竹筍?
買回來的竹筍一定要盡快處理,別以為它已經離了土,實際上還是不斷在老化!
- 處理的第一步是先清洗,把表面的土和髒污都洗淨。
- 接著就把整支連殼一起水煮,或是用電鍋蒸,特別注意不要先去殼,也不要切塊!只有帶殼一起水煮才能鎖住甜味。如果是水煮,要特別注意水量必須蓋過竹筍,且從冷水開始加蓋煮,才能讓它均勻熟透,又不流失水分。
- 最後,把煮熟的竹筍立刻放入冰水中,鎖住它的甜味與水分,此時如果要馬上食用,可以先用刀在筍身上直劃一刀,把筍殼剝除,再稍微修掉纖維較粗的部分即可食用。如果沒有要馬上食用,可以等降溫後放入夾鏈袋密封,冷藏保存即可,建議一週內食用完畢。
精選竹筍食譜
涼筍/涼拌竹筍料理
涼拌竹筍是一道夏季必吃的清爽美味菜餚,以新鮮的竹筍為主要材料,無論是直接吃,還是簡單搭配各種調味料,展現出竹筍的天然鮮甜和脆嫩口感。這道料理容易製作、營養豐富,是夏日中消暑開胃的絕佳選擇。
煎、炒、滷、煮竹筍料理
除了直接吃,竹筍也常和肉類一起燉煮、拌炒,某些較為青澀的竹筍配上含有油脂的肉類,吃起來也會更加順口。
竹筍湯
以新鮮的竹筍為主要材料,搭配鮮肉或海鮮,湯汁清澈鮮甜,竹筍的爽脆口感和肉品的鮮嫩相輔相成,帶來無比的滋味和暖意。無論是冬日暖身或是夏日解渴,竹筍湯都是美味的選擇。
筍子主食
除了當配菜、做湯,竹筍耐煮的特性,也很適合煮成竹筍粥、竹筍炊飯,將筍子的鮮甜透過燉煮方式,完全融入米飯中,每一口都吃得到筍香。
看完這些美味的竹筍食譜你是否也食指大動、躍躍欲試了呢?
快選一篇喜歡的食譜跟著做,並且分享你的 Cooksnap 成品照吧!